|
精品专线 |
|
|
联系我们 |
|
电话: |
021-66083649 |
|
021-66083796 |
|
021-66083797 |
|
021-66083795 |
|
021-66083596 |
传真: |
021-66082638 |
手机: |
15601851830 |
|
13166003633 |
邮箱: |
linghanwuliu@126.com |
|
|
|
|
新闻中心 |
|
上海到西安物流 |
来源:上海到西安物流 发布时间:2011-3-7 点击数: |
|
“十一五”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显著的时期。上海到西安货运这一时期我国交通运输业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交通运输业的全面快速增长,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交通运输业全面快速发展“十一五”时期是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最快、成绩最突出的五年。不论是交通设施总量、规模,还是运输能力供给以及运输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已进入各种运输方式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协调发展、能力扩张与质量提高并重、全面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十一五”期间,在大规模投资的带动下,我国交通运输的线路网络和客货运量均快速增长。 各种运输方式的总里程,从2005年的558.64万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704.27万公里,增长26.1%,年均增长4.7%;全社会主要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由2005年的184.70亿人增加到2010年的327.91亿人,增长77.5%,年均增长12.2%;旅客周转量由17466.7亿人公里增加到27779.2亿人公里,增长59.0%,年均增长9.7%;货运量由186.20亿吨增加到320.30亿吨,增长72.0%,年均增长11.5%; 货物周转量由80258.1亿吨公里增加到137329.0亿吨公里,增长71.1%,年均增长11.3%。 二、铁路运输迈进新时代“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迎来了史无前例的高速、跨越式发展,中国铁路运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十一五”铁路建设规模之大、标准之高,是中国铁路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98万亿元,是“十五”投资的6.3倍。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10万公里,居世界第二,比2005年底增加了1.56万公里,增长了20.7%。截止到2010年底,电气化铁路里程达到4.2万公里,电气化铁路比重由2005年的31.2%提高到46.2%,增加了15个百分点,电气化铁路运营里程跃居世界第二。2010年,全国铁路客运量达16.76亿人,旅客周转量8762.2亿人公里,货运量36.43万吨,货物周转量27644.1亿吨公里,分别比2005年增长45.0%、44.5%、35.3%、33.4%,年均分别增长7.7%、7.6%、6.2%、5.9%。“十一五”期间,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72.8亿人,发送货物163.0亿吨,分别比“十五”增长35.9%、42.9%,均创历史新高。 “十一五”期间,我国对西部开发的投入不断加大,西部铁路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全线建成通车,是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自开通运营到2010年底,共运送旅客1426万人、运送货物1.23亿吨,旅客列车运行时速达100公里,创造了冻土铁路运行时速的世界纪录,所创新的冻土成套工程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进了世界冻土工程技术的发展,为中国铁路对21世纪世界工程建设领域的重要贡献。青藏铁路的通车运营对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各族人民生活,促进民族团结和巩固祖国边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十一五”期间,铁路建设加速实现了客货分线运输,使铁路货运能力大幅提升。我国企业系统掌握了大功率电力、内燃机车和重载货车的核心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机车系列产品,自主研制了载重70吨通用货车、80吨煤炭专用货车、100吨矿石和钢铁专用货车。我国还首次在世界上实现了机车无线同步操纵技术与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结合,确保了近3公里长的重载列车,同步接受指令,同步实施控制。由于重载运输的发展,满足了每年2亿吨的铁路货运增量。2010年12月26日,我国能源大动脉——大秦铁路再次打破世界铁路重载纪录,年运量突破4亿吨。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随着“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的实施,时速超过200公里的“和谐号”动车组开始运行在全国各地,我国铁路装备水平上了新台阶。从引进并生产时速250公里级别动车组开始,博采世界高铁先进技术之众长,并迅速将先进技术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生产出时速高达350公里的适应我国铁路运行的动车组,我国用几年的时间走完了国外10--20年才能走完的道路。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开始运营,时速达到350公里,全程运行30分钟。之后,2009年,郑西、武广两条时速350公里级别的高速铁路相继开通,全程运行时间分别只需要2小时和3小时。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沪宁、沪杭(州)两条城际高铁投入使用,长三角地区实现了“一小时生活圈”,“坐高铁看世博”成为时尚。2010年12月3日,我国国产“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先导段创造了时速486.1公里/小时的世界高铁最高实验运营新记录,比之前“和谐号”CRH380A在沪杭高铁从杭州到上海虹桥试运行中创造的416.6公里/小时的世界铁路运营实验最高速超出了69.5公里/小时,再次改写世界高铁最高实验运营速度。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高铁投入运营里程达8358公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高居世界第一。目前,我国高速铁路在建规模超过1万公里。到2012年新建高速铁路总规模将达到1.3万公里,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三、高速公路网络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建设步伐继续加快“十一五”期间,我国公路发展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交通运输业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在投资带动下,公路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建设规模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98.4万公里,5年增加63.9万公里。国省干线公路里程达到46.22万公里,其中国道16.39万公里、省道29.83万公里,比“十五”末分别增加了3.12万公里和6.44万公里。2007年底,“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提前13年全部建成,西部开发8条省际通道基本贯通,全国公路网密度由“十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34.8公里提升至40.2公里。 “十一五”期间,高速公路建设继续保持了“十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势头。国家高速公路网中重点建设的“五射两纵七横”14条线路中,已建和在建路段达到95%以上。“十一五”末高速公路里程达到7.41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比“十五”末增加了3.31万公里,增长80.7%,年均增长12.6%,“十一五”新增高速公路里程占全部高速公路的44.5%。高速公路进一步实现了大规模跨省贯通,加强了各大区域间的经济交流,分担了各省、经济区之间的客货运输,通道效应日趋显著。高速公路骨架的基本形成,构建了城市间的公路运输通道,提高了综合运输通道能力,优化了综合运输体系结构。同时也强化了对铁路、机场和沿海港口的集疏运功能,促进了综合运输体系结构的优化。按照国务院公布的高速公路网发展规划,我国正在全力以赴地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网主骨架建设。预计“十二五”末将基本建成。届时,中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有望达10万公里,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十一五”期间,农村公路建设拉动城乡经济发展作用显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大亮点。从2006年开始,国家组织实施了“五年千亿元”工程,中国农村公路建设步入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快速发展新时期。通过大规模的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支撑和服务。“十一五”期间,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20万公里,基本实现全国所有具备条件乡镇通沥青(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到“十一五”期末,全国农村公路里程达到345.50万公里,新增里程53.97万公里,农村公路建设让人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幸福。 由于公路投资和路网的建设,运输能力和运输量迅速增长。2010年,公路运输共发送旅客306.26亿人、旅客周转量14914亿人公里、发送货物242.53亿吨、货物周转量43005亿吨公里。 四、港口基础设施规模明显扩大,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国港口的基础设施规模明显扩大、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港口布局日趋合理、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功能逐步拓展,港口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沿海港口建设投资超过3500亿元,在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和京杭运河等沿线相继建成了一批规模化、专业化港区。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规模以上港口数量为96个,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32148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659个。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达80.2亿吨。其中,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54.28亿吨,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25.9亿吨;全国规模以上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3060万标准箱。我国港口吞吐量已经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港口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带动临港工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五、航空运输规模快速增长,基础保障能力大幅提高“十一五”期间,民航基础设施5年投资2500亿元,相当于前25年民航建设资金的总和。截止到2010年底,运输机场达到175个,5年新增33个,改建了一批机场,初步形成了规模适当、功能完善的机场体系。这些机场覆盖了全国91%的经济总量、76%的人口和70%的县级行政单元。其中首都机场客运和浦东机场货运分别进入世界前2和前3名。“十一五”期间,我国民航航线里程和网络进一步完善。截止到2010年底,民用航空航线里程为276.5万公里,比2005年底增长38.4%,年均增长6.7%。 “十一五”期间,我国民航航空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航空运输系统。截止到2010底,民用飞机达1604架,是2005年的1.86倍;2010年,全国民航共发送旅客2.7亿人,比2005年增长93.1%,年均增长14.1%;旅客周转量4031.6亿人公里,比2005年增长97.2%,年均增长14.5%;共发送货物557.4万吨,比2005年增长81.7%,年均增长12.7%;货物周转量176.6亿吨公里,比2005年增长123.8%,年均增长17.5%。航空运输已成为大众化的出行方式。5年来完成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航空运输保障任务,在汶川、玉树地震救援等突发事件紧急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航空运输无论客运还是货运在综合交通体系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六、管道运输建设速度不断加快,运输能力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间,我国油气管道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高潮时期。经过建设,已基本建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油气管道干线网,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截止到2010年底,管线总里程从“十五”末的4.4万公里增加到7.8万公里,比2005年底增长78.4%,年均增长12.3%。2010年,管道输油(气)能力为49189万吨,比2005年增长58.5%,年均增长9.6%。 2004年建成投产的西气东输管线,以总长3856公里成为我国第一条超长距离、大口径、高压力、大输量的天然气管线。上海到西安物流2008年2月正式开工建设、2009年底西段投运、计划2011年全线建成投运的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在与中亚天然气管道实现对接后,干线和支线总长度超过1万公里,将把来自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输送到我国中西部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等用气市场,是我国又一条能源大动脉,是迄今世界上距离最长、等级最高的天然气输送管道。 |
|
|